"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什么意思?帝王后宫妃嫔制度的发展史
关于帝王妃嫔制度始于何时,难以确考,而帝王妃嫔的数量、名号、等级制度,历朝历代也各不相同。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是民间一种大概的说法,与实际的后宫体制并不符合。

《史记•五帝本纪》以及《烈女传》等典籍记载,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并嫁给了帝舜,姊妹共事一夫,这大概是见诸文献的最早的君王的“一夫多妻制”事例。
据《通典》记载,“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也就是说,夏王的后妃有十二人,殷商王的后妃有三十九人。
后妃制度真正发轫于西周时期,明确天子的后妃是一百二十一人。在后宫内,王后为六宫之主,妃嫔的地位据说与西周的官爵等级是相对应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侍妾人数已达数百人。《管子•小匡》篇说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这数千人大概包括了宫中女乐和宫女。
秦始皇称帝后,在后宫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后妃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秦始皇的后宫人数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千人上升到万余人。
西汉王朝建立后,妃嫔等级制度逐步确立。据《汉书》卷97上《外戚传序》及颜师古注,汉初“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承秦制,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婕妤、娙娥、容华、充依,元帝加昭仪,于是在“位同至尊”的皇后以下,妃嫔就分为了十四个等级: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这十一个等级是有爵位的,并与朝廷的爵位、官职、俸禄挂钩;第十二等级是“五官”,第十三等级是 “顺常”,都没有爵位,俸禄分别是三百石和二百石;第十四等级也无爵位,俸禄只有百石,名号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此外还有每年采选入宫未能进入上述等级的普通宫女,她们没有封号,也称“斗食”“有秩”,人数众多。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弊政,崇尚俭约,裁减后宫的人数和供奉。据《东汉会要》卷二《内职》记载,后宫有爵秩的只有皇后和贵人两个等级,下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随着东汉后宫规模的扩大,顺帝时“宫人侍御,动以千计”,桓帝时后宫女子已达到五六千人。
魏晋时期,妃嫔制度又有变化。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在汉代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昭仪和婕妤的地位都大大下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