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师傅胡昭是谁?三国时代为什么胡昭名气不如诸葛亮?
一千七百年前,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慧、高尚的德行,千百年来备受世人的尊敬与推崇。众人皆知诸葛亮字孔明,孰不知在那个群雄并起烽烟弥漫的三国时代,还有一位才德兼备的孔明——胡昭。
胡昭,字孔明,魏国颖川(今河南禹县)人,生于161年,卒于250年。胡昭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善于书法。他师承大书法家刘德升,与钟繇齐名,不相伯仲,素有“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的美誉。更因弱冠之年就有绝世之才华而被世人称颂。
胡昭生逢乱世,却厌恶出仕为官,宁可隐居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在当地开馆办学,教授贫苦百姓读书识字,明辨是非。不仅使当地的教化之风得以改善,还以理相劝,帮助百姓解决械斗之争,使社会风气日渐好转。
胡昭的办学颇有成效,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其中就包括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司马懿。胡昭看出司马懿聪慧过人,机智敏达,料定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竭尽所能,倾囊相授。胡昭对司马懿,不仅有传道授业之义,更有舍命相救之情。司马懿虽敏于学却傲为人,与他人结怨,遭人追杀。幸得胡昭历尽艰辛赶往劝说,司马懿才得以死里逃生。

司马懿
胡昭志不在朝野,却生不逢时。时值东汉末年,权臣涉政,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了增强实力,争夺地盘,纷纷广发英雄帖,招揽人才。
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才德兼备之人,且在当地颇负盛名,于是多次派人诸胡昭人仕为官。胡昭不为所动。然曹操不厌其烦,屡次相邀,逼得胡昭无奈之下亲自前往拜见。即使直面当朝丞相,胡昭仍态度坚决,自言“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准许息隐山林”。曹操深知人各有趣不能强求,虽求贤若渴,也留不住拒他于千里之外的胡昭。
袁绍亦听闻胡昭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争霸天下。胡昭本就不齿于官场的争名逐利,更看透袁绍嫉贤妒能之心,对袁绍的邀请“坚辞不就”。为防袁绍设计加害,胡昭悄悄逃离冀州。几日之后,袁绍果然颁下缉拿令,然胡昭已遁入山林,得以逃过一劫。
胡昭对各路诸侯接连不断地辟召避之不及,才不得不迁居陆浑山中。其后迁至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仍难免魏帝曹芳的“公车特招”。而胡昭正是在这一年病逝,终究没有入仕为官。
于是,悠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便只留下了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隐没了胡昭的“尺牍之迹,动见模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