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生年不详,卒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荆州都督军人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庆之子,即为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仗着本身姑妈武则天大行其道。最终,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有死于武则天被兵谏之时,却在不经意中死在了血气方刚的李重俊刀下。

揭秘:唐朝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怎么死的?

  武则天时期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把握着唐朝实权。武则天为了固定本身的权势和本身当天子,便大力大举起用武氏亲属,因此,武三思由右卫将军累进夏官(兵部)、春官(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

  为爱崇武氏,武则天追封其先世祖先为天子,大封其侄及侄孙们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武三思性机灵,善揣人意,善攀龙趋凤,所以特受武则天信任。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与其堂兄武承嗣,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屈尊位重”的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以韩王、鲁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通谋,勒令他们自杀,并尽杀其党羽,为武则天称帝扫清阶梯。垂拱元年(685年)今后,武则天先后宠任薛怀义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三思、武承嗣对薛怀义“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怀义欲乘马,承嗣、三思必为之执辔。”

  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皆“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武三思还“赠昌宗诗,盛称昌宗才貌是王子晋后身,仍令朝士遥相屈和”。为了奉迎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武三思帅四夷首长请铸铜铁为天枢,借以“黜唐颂周”。“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武则天晚年,年老体衰,厌居宫中,武三思遂建设三阳宫于嵩山,兴泰宫于万寿山,供武则天每岁巡游。“工役巨万万,黎民愁叹。”武三思奉迎武则天及其宠臣,有其小我私家目标,他曾数使人劝说武则天:“自古皇帝未有以异姓为嗣者。”钻营当皇帝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虽在宰相狄仁杰、吉项等人的劝说下,抉择立子不立侄,并召回其被废20余年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但并不怪罪武三思,仍继承信任重用,圣历二年(699年)以武三思为内史(中书令),让他接受宰相要职。武则天晚年,体弱多病,武三思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握着朝廷大权。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尚书省)右丞敬晖、司农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动员军事政变,杀死二张及其同党,逼武则天传位中宗,但对武三思的能量和反攻,完全丧失鉴戒。

  唐中宗时期

  中宗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复位后,朝廷实权把握在皇后韦氏、婕妤上官婉儿、娇女安乐公主手里。而武三思与韦后,上官捷妤私通,安乐公主又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之妻。因此,中宗复位仅两个月,武三思就通过上官婉儿、韦后的干系,重登宰相高位。张柬之、敬晖等—看形势不妙,遂数劝中宗杀掉武三思,中宗不听;要求“抑损其禄位”,中宗也不听。张柬之等知局面已去,除了愤慨懊悔,已无可怎样!武三思掌权今后,努力网罗亲信,毒害异己。他把冲击矛头首先瞄准他最悔恨的辅佐中宗复位的新任宰相敬晖、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龙元年五月,中宗给敬晖等5人进爵为王,但却而已他们的宰相职务。外貌看来是尊宠元勋,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