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王安石反腐没能玩过贪官
公元1067年,二十岁的宋神宗走马上任,掌管了大宋朝的全权事项。在权力的巅峰,这个年轻人俯视自己的国家,赫然发现已经走过一百零八年的北宋显得步履蹒跚,停滞不前,犹如一个体态臃肿的中年人,活力越来越小了。
和平的日子过久了,宋朝人口增长幅度过大,开支也大了起来,还有官员和军队的冗杂臃肿问题日益严重,宋神宗显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多次对大臣说道:“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
至于谁能担当改革的重任,那非王安石莫属。作为志向非凡的人,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谓是惺惺相惜,早在仁宗时期,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期望改革,但可惜石沉大海,没了消息。而宋神宗这次抛出的“橄榄枝”,无疑让王安石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属于志向非凡的人,志向非凡的人总是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但现实往往与设想大相径庭,在王安石的改革中,免役法是一出重头戏,这是针对沉重赋役想出的一项改革。
服役相当于是老百姓为朝廷进行的一种义务劳动,为了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老百姓就需要无私一些,将自己的财力无私地奉献出来。而在宋朝,由于差役的种类繁多,导致了百姓们十分困苦。
所以,王安石便针对这一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阻力重重,反而到最后是一败涂地,不但各地大小官员反对,就连那些贫苦的百姓,最后也是集体上京城上访告状,在王安石家门口闹事。
王安石还是继续坚持他的改革,他认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在他看来,老百姓暂时的利益受到损失,是为了日后的利益得以增加,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改革本来是一片好心,居然会帮了腐败的大忙。
举变法中的一个小例子:青苗法。青苗法是让老百姓在春天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能够吃到粮食而设立的。当时的百姓为了缓解困顿,会去找有钱人家借钱借粮,到有了收成的时候,再加倍偿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