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怎么死的?叔侄对峙:朱瞻基平叛朱高煦谋反案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洪熙帝朱高炽病重,派人捎信,召还太子朱瞻基,遗命传位于皇太子。此时汉王朱高煦已广布密探、准备谋反。礼部尚书况钟担此重任,迎接皇太子朱瞻基北行赴京。
朱高煦得知太子朱瞻基正从南京赶来继位的消息,立即派人在中途劫杀太子,之后起兵夺位。朱高煦派出一支部队,第一次和朱瞻基斗法较量,不料出师不利失败了。原来太子朱瞻基正在拜谒明太祖的陵墓,当日即率领一些轻骑从传驿车道飞驰回京。朱高煦派出的劫杀部队晚了一步。朱瞻基因而甩开了朱高煦的劫杀。
朱瞻基回到北京以后,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六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
朱高煦派人劫杀朱瞻基未成,心中不免有些慌乱。朱高煦深知这个侄子不那么好对付。于是,他一面加紧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谋反准备,一面设法试探朱瞻基,以便寻找下手的机会。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的护卫部队四出劫掠,乐安及周围百姓惊惧动乱、四下逃避。有出使乐安的使者向朱瞻基报告说汉王谋反了。原来,朱高煦在到达乐安的几年之中,与护卫军指挥韦达、韦弘等人长期谋划起兵之事,准备组建军队和筹备军资的工作。朱高煦将部队部署完毕,又授予王斌、朱煊等人太师、都督之职,表明自己一方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政权。他们的战略计划是首先攻取济南,然后进军北京。这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不仅未见分晓,而且一开始似乎是朱高煦占了上风。
这时山东三司和所属州县都陆续上奏了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情况,希望朝廷能早作安排。此时朱高煦的谋反活动已大白于天下,朱瞻基决定要欲擒故纵、后发制人。
朱高煦夺位心切,朱瞻基则冷静从容。朱瞻基先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表示“如果不谋反,则宽容待之”。
随后,朱高煦的信使便到了北京。朱高煦在致朱瞻基的信中,对皇帝和大臣进行了指责,归罪于朝廷,要求朝廷杀掉夏元吉等人。朱瞻基看罢朱高煦的来信,下令兵部将朱高煦的反状张榜传示天下。
为了防止朱高煦得势,朱瞻基决定必须立刻平定朱高煦的反叛。为此,朱瞻基作了必要的部署:告诫诸将加强守备,并下令全城缉拿朱高煦的奸细;召还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和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以备调遣;派人协助陈王宣镇守淮安,严防叛军南逃;赦免了一大批轻罪军徒,让他们从征朱高煦;分遣公、侯、伯等将领据守皇城和京师;选派自己的两个兄弟郑王朱瞻竣、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亨、尚书黄淮等人协助居守;命文臣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吴中、张本扈从亲征;仍然任命阳武侯薛禄为先锋,率兵二万为先头部队直抵乐安,朱瞻基自己亲率大军随后出发。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宣德帝朱瞻基将朱高煦的谋反罪行奉告天地、宗庙、社稷诸神,然后亲率大军向乐安进发。
不久,逃离乐安的护卫军官来到军中,讲述了乐安的情况。原来朱高煦约定山东的都指挥使靳荣发兵接应他,但他们的勾结为人察觉,掌管行政和司法大权的布政使、按察使控制了靳荣,使他不能发兵。兵部尚书朱恒力劝朱高煦率领精兵直趋南京的战略意图遭到了众多将领的反对。听说朱瞻基率军亲征,朱高煦有些害怕,军中将士也产生了动摇。军心不稳和举棋不定使朱高煦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随后,朱瞻基再次致书朱高煦,表示自己出征乐安是迫不得已之举,请朱高煦将主谋擒住献出,即可平息此事。同时威胁朱高煦说,与朝廷对抗等于以卵击石。
这时阳武侯薛禄派人驰奏,前锋已达乐安城下,朱高煦约定次日出战。第二天拂晓时分,朱瞻基率大军抵达乐安。诸将按照朱瞻基的指示,分别让开了乐安的四面城门,准备交战。朱瞻基考虑到攻城难免伤及无辜百姓,加上他仍然想迫使朱高煦先动手,于是严令将士不许攻城,再次致信劝降朱高煦。
到了中午,朱瞻基给朱高煦最后通牒。朱高煦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派人到朱瞻基的营帐请求宽限,并表示次日就亲赴军门谢罪。
第二天,朱高煦一露面,就被城外的明军一拥而上送到了朱瞻基面前。朱高煦见他的侄子朱瞻基端坐在营帐之中,表情高傲。文武群臣上前列奏朱高煦的罪行,请朱瞻基按刑法下令将他斩首。朱瞻基命侍从将群臣弹劾朱高煦的奏章扔给朱高煦看。朱高煦捡起地上的奏章,上面都是请求朱瞻基“彻底消灭”他的内容,不禁两腿一软,下跪向朱瞻基连连叩头表示“生死全听皇上的吩咐”。
朱瞻基将平定朱高煦之事通知朝野上下。他命人在西华门内修筑了一座囚室,将朱高煦父子关押在里面。从此,被废为庶人的原汉王朱高煦,带着木制的镣铐,度过了将近四年的囚徒生活。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四月的一天,朱瞻基来看望他的囚徒叔父朱高煦。长期的囚禁生活已使桀骜不驯的朱高煦难以忍受,朱高煦猛然抬起脚上的木铐向朱瞻基扫去,朱瞻基勃然大怒,派人点火把朱高煦烧成一堆灰烬,后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