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有“奉儒首官”的家庭,曾祖父为巩县令,祖父为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任膳部员外郎,父亲任天令。杜甫自幼好学,聪明过人。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和李白怎么认识的?

由于从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家庭的影响,杜甫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仕途和诗文。735年,杜甫24岁时,赴京兆应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再次出游,漂流于洛阳、齐州、兖州和长安之间。天宝三年(744年),33岁的杜甫结识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两人在梁、宋一带过了一段诗酒流连的日子。35 岁时,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747年被命待滞集贤院,然而。杜甫在集贤院滞留10年却一无所得。期间,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充起了“宾客”,陪伴那些贵族饮酒寓游。仕途梦幻的破灭和自己的切身的穷苦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但他依然傲骨铮铮,始终忧国忧民。读杜甫的诗就像欣赏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也是他自身生活由平坦到艰难的过程,这些转变在杜甫的诗中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因此,其诗被称为“史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诗出于人,杜甫的诗可谓是他的内心独白。他凭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挚爱,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这正是他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让国人世世代代为之感动。杜甫的1000多首诗歌,首首千锤百炼、字字珠玑,被后人奉为楷模,其本人也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