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建安七子简介,建安七子的贡献?下面就由KK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建安文学源自时代环境的刺激。汉末政治动荡,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连年战争,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给文人提供了创作题材,藉文学作品发出慨叹,反映社会实况及个人遭遇。诗人也继承汉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发展出一种昂扬奋发的建功立业精神。

  道家思想兴起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诗文摆脱“载道”工具的地位,转而用来表现作者一己人生旨趣、遭遇、批判社会甚或作为娱乐手段上。比如马融“以文章显”,就与他的博通思想有关。费振刚等编《全汉赋》载其赋7篇,其中5篇乃咏物赋,多是娱乐性质的作品。钱穆《读文选》说:“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现。……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不如谓其乃导始于道家。如一尊孔孟苟董旧辙,专以用世为怀,殆不可有纯文学。”

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的贡献

  建安文学源自儒学衰微。由于政治混乱,国家体制崩坏,人们对礼教产生怀疑,相信佛道思想,摆脱儒家经学的束缚,正统思想失去约束力,士人思想解放,扩阔了创作的空间,文学的作用不再是阐发经义,而是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建安士人的个性,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有助文学发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现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的贡献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