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詹天佑后人介绍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1905年的中华大地,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摧残。随着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已进入了日薄西山的困顿境地。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国家病入沉疴的灰暗历史时期,有一个中国人却做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壮举——设计并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图片
詹天佑,这个名字与中国近代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和他亲手组织修建的京张铁路联系在一起。这条由中国工程师自主设计并修建的人字形铁路,从1905年9月正式开工至1909年10月全面通车,耗时整整四年,为詹天佑及全体工程参与者历经艰辛、排除万难修建而成。这其中的血泪辛酸,非千言万语难以道尽。
自工程获批以来,外有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不断阻挠,内有来自清朝统治势力的干扰,令工程进展遭遇了重重压力。詹天佑忍辱负重,周旋于列强与权贵之间,以无比坚韧的毅力坚持着工程推进,同时,亦捍卫了中国铁路工程师在国内外的尊严。
这期间,与詹天佑一同参与铁路修建的同僚,有的坠入深涧,因公殉职;也有的难耐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最终选择了放弃。最令詹天佑痛苦的莫过于爱女詹顺蓉的不幸罹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击垮这位以自己的双手托起中国铁路事业的巨人!
1909年10月2日,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这条贯穿北京丰台区,途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近200公里的铁路正式通车,举世为之震撼!京张铁路的修成,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詹天佑的精神
他是一位栉风沐雨,在华夏的大地上铺设铁路动脉的民族英烈,更是一位呕心沥血构筑生命长城的科技先驱!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他为“近代中国史上国人的无上光荣”,纵使光阴的车轮已然驶过漫长的一个世纪,他的名字依然在历史的浩翰星河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他就是詹天佑,经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挺身而出,令自命不凡的西洋人低下傲慢的头颅的伟大的中国工程师!

詹天佑
1904年9月,当清政府顶着列强压力,宣布京张铁路正式动工修建时,引来的却是英国人鄙夷的嘲讽。西方世界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声音称,能自主设计并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诞生。面对这些恶意诋毁的舆论,詹天佑针锋相对地反驳,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不仅已经诞生,而且就生于当代。
四年来,詹天佑带领着工程队翻山越岭,测量开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以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才干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铁路修建工程!
1909年,一声嘹亮的汽笛长鸣标志着京张铁路正式通车。饱受列强蹂躏的中华大地上响起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一刻,世界为之瞩目。
詹天佑脸上终于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过去的四年,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饱尝列强迫害、权贵欺压、亲人离世的痛苦,在这一天到来之际,都是值得的……
詹天佑忠于信念,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历史终将证明,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的道路,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
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基建事业,功勋昭著。他成功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更在晚年亲手编撰了《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以及《华英工程词汇》等数部土木工程著作,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专业资料。

詹天佑与妻儿合影
詹天佑不仅在事业上倾情投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关爱妻儿,熟谙治家之道的模范家长。
自与夫人谭菊珍成婚以来,夫妻恩爱,共育有八位子女,先后教养成材。一家人虽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依然不乏天伦之乐。
在詹天佑心中有一个重要的信念,那就是男人必须珍爱妻子,不爱妻子的男人,也必不会忠于事业和朋友。生活中,他时常叮咛部下要尊重爱护妻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教导下,京张铁路职工大多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以致于一群前来参观的学生发现了这种风气,都不禁大为感慨詹天佑先生对妇女的尊重。
詹天佑一生酷爱菊花,在他住宅的花园内,遍植菊花,皆因夫人的名字中有个菊字。
由于夫人谭菊珍身患肺病,长年咳嗽,久治不愈,日常饮食需要詹天佑照顾。病人进食缓慢,常常是饭未吃完,饭菜已冷。为了让夫人吃到温热的饭菜,詹天佑苦思冥想,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她使用。
这期间,友人见谭菊珍长年卧病在床,无法照料丈夫日常起居,便有意做媒为詹天佑纳妾。被詹天佑得知后,坚决予以拒绝,依然对缠绵病榻的妻子关怀备至,此情不移,令当时无数达官贵人油然敬佩。
詹天佑后人
2011年4月26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武汉詹天佑故居陈列馆,捐献出一幅詹天佑先生生前的珍贵留影,并亲口讲述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者詹天佑先生的故事,在场工作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詹天佑嫡孙詹同济照片(上一)
老人名叫詹同济,正是詹天佑先生的嫡孙。巧的是詹老与他的祖父一样,也醉心于铁道工程,身为新中国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的他,曾先后在铁路工程局、铁道部机关担任技术和秘书工作。
童年时,詹老曾从父亲处听到过不少关于祖父留学国外,回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祖父的事迹如如同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铁路事业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1934年,4岁的詹同济随父亲首次坐火车前往青龙桥火车站,参加纪念祖父詹天佑逝世25周年举办的活动。这难忘的历史瞬间被摄影师摄入镜头,定格成永久的记忆。
自20世纪70年代始,詹老在铁道部出版社任编辑组长,长期从事辞书编辑工作,译编了大量詹天佑的日记和书信手稿。80年代,铁道部筹建詹天佑纪念馆,詹同济任筹建办公室史料组长。纪念馆建成后,他又出任纪念馆首任馆长及名誉馆长,直至退休,一直致力于史料译编。
作为詹天佑的后人,詹同济穷后半生精力,进行詹天佑史料译编和研究,先后著有《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工程建设》、《詹天佑照片手迹故事》、《詹公天佑与京张铁路文献档案》等多部著作,为后人了解詹天佑生前事迹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料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