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业,比较特殊,上要辅助君王,下要安抚群臣,可谓是责任重大,马虎不得。许多人千辛万苦爬上宰相的高位,却总是临门一脚的时候犯了失误,被罚下场。例如明代第一奸相严嵩,将智商一流的嘉靖皇帝糊弄得团团转,但最后依然没有得到善终、饿死街头。

所以说,做宰相除了要能力卓越,胆识过人之外,还要在为人处世方面打得了太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能处事不乱,变事不惊。这方面,五代十国的冯道可谓是第一高人,他可算得上是中国宰相中的第一“老油条”,历经十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永葆官位。

冯道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也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他不过是一个贪图官位、追求厚禄的庸人而已,而且还缺乏气节,一旦看到苗头不对,便立刻另攀高枝、他有一首诗就表达了他的为人之道:“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直到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冯道一帆风顺的官运才受到了阻碍。柴荣有着雄才大略,他一向都不喜欢这个曾历四朝,侍奉过九君的老家伙,后来干脆找了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太师职位。冯道一生大风大浪,最后还是翻了船,又羞又恼,郁郁而终。
冯道怎么死的?为什么说冯道是

从冯道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识时务的人。在唐朝末年,他曾做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到了明宗的时候,他又拜端明殿学士,后来又做了宰相。

冯道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从不盛气凌人,始终一副刻苦勤俭的君子模样示人。在后晋、后梁隔河而战时,冯道在军中就住在一个茅草屋里,当时有个将士抢了一个民间女子送给他,没想到他将那名女子安置在别的房间里,从不招惹。

对待他的上司皇帝,冯道也很懂得分寸。有一次,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玉环玲珑剔透,上刻“传国宝万岁环”六个字,于是他们便把这个玉环进献给了明宗。

明宗十分喜爱,常拿出来和众大臣把玩。但当冯道看到时,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阿谀奉承,而是说道:“这是前世遗留下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陛下身怀无形之宝,才是旷世罕见。”

明宗不解,问他缘由,他便慢慢道来:“仁义者,帝王之宝也。大宝曰皇位,何以守位则曰仁。”他的意思是说明宗是这个国家的无价之宝,这个马屁拍得极为高明,既让明宗心里美滋滋的,又显得冯道自己格调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