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端午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由来有许多说法,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其实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的时代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最深,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由来

每至端午节,中国民间一定是热热闹闹。家家户户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吃粽子和五毒饼、饮雄黄酒、佩香囊,家长要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或者民间组织起来赛龙舟,走百病,比武,击球 ,荡秋千,一片节日气氛。这些习惯很多已经流传至中国邻近国家,而赛龙舟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重要体育赛事。

悬钟馗像:端午节挂钟馗捉鬼像,以镇宅驱邪。据传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一小鬼偷明皇玉笛,另一大鬼(钟馗)捉住吞之。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传说楚人舍不得屈原死去,划船追赶,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竞渡风俗盛行于吴、越、楚,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吃粽子:荆楚之人常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饮雄黄酒盛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是为驱邪消灾。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里有专门的情节。

游百病:端午时,很多地方的人们要相约外出,称为“游百病”或者“走百病”,也是消灾的意思。

佩香囊:端午节,孩子们都要佩香囊,里面装着朱砂、雄黄、香药,再以五色丝线不

但有缠绕,做成各种形状挂在身上,以避邪驱瘟。

端午节至今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