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什么意思?芒种的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
每年6月初,太阳到达黄径75°,是为“芒种”。
“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却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指的就是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在我国,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可谓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比如小麦,成熟期短,收获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又对最终产量影响极大。此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将进入雨季,若遇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小麦往往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到手的庄稼会毁于一旦,所以“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再说夏播作物,播种期越早越好,以保证足够的生长期。如果播种期太晚,夏大豆、夏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会明显降低,甚至不能成熟。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过迟则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芒种忙忙栽”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也要抓紧进行。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 “芒种”时节,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因为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圩田好作,五月难过”的农谚表现了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芒种”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称为“黄梅天”。江西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加,体内汗液无法发散,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间管理,还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