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
赵括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的一起著名的汗青事件,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青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只是所有的隽誉都在长平之战中化为飞灰,《史记》中的一句话:“括军四十万降武安君尽坑之”。更是让赵括一辈子甚至永远背负上了失败者、无能者的名号。
那么,知道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回事吗?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以下见分晓。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上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外他。因此很自满,自觉得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四周)僵持抗敌。当时赵奢已经归天。廉颇认真批示全军,他年龄虽高,接触仍然很有步伐,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倒霉,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畏惧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被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接触,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功效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扑灭,他本身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按照这个有名的汗青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个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厥后,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办理实际问题。
但要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