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由来?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
每年的9月3日,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的重大的民族牺牲。战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中国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在2亿人以上。“七七事变”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失,“七七事变”前的损失,中共敌后抗日损失。后来,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中国在东方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最大。抗日战争中,上千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在敌人监狱里、刑场上,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涌现出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左权、彭雪枫、李林、马本斋等中国共产党著名抗日英烈和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张自忠、戴安澜等国民党抗日阵亡爱国将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和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爱国主义壮烈凯歌。
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都曾有过高度评价。罗斯福在1942年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千百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他高度评价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民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最早开辟反法西斯战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和消灭日本法西斯军队最多,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日本在中国战场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中国是消灭日本法西斯军队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北进”的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的抗日战争,迟滞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配合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的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减轻了日本法西斯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压力,直接支援了邻近国家的抗日斗争;中国还派出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解放了缅甸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的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苏联红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作战。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仇敌忾、相互支援、并肩战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拯救了人类文明,赢得了世界和平。
为庆祝日本投降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从此以后,9月3日就成了全体中国人民盛大的民族节日。(参“缅怀第二次世界大战死难者的悼念与和解时刻”条、“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条、“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日”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纪念日”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