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今年是在12月22日。

“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农事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中国所在的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所以《通纬•孝经援神契》说:“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是冬天到来的意思。“冬至”之后,太阳北移,意味着冬天将去春天将来,这一天很早就成为我国重要节日,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周代,以十一月(夏历)为正月,秦沿其制,以“冬至”日为岁首,称为“过小年”。汉朝时称为“冬节”,官场有“贺冬”之仪。《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百姓要在这一天对尊长拜节。《晋书》有 “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到宋代以后,“冬至”发展成为祭祖的节日,凡“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宋代诗人陆游《辛酉冬至》诗说: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把冬至看作“增年”的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而唐代诗人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冬至夜思家》,则体现了人们在“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冬至”祭祖的民间风俗,至今仍然流传在我国许多地方。北方地区逢“冬至”则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地区这一天则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闽台民间就认为“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这一天要回家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夜里要用糯米粉做“冬至圆”食用,还会捏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虎之类,以示喜庆。在门窗桌柜床灯后面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如果家里有孕妇,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如果只剩两粒,意味已婚者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则意味单身者将凡事顺利。当晚祭祖,以应时果品和三牲拜祭。民间习惯称“冬至”为“添岁”或“亚岁”,以别于春节的“辞岁”。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我国除南方海滨部分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这一天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此时,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的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板因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