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民俗文化


图:威海秧歌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三面环海,所以威海和大多数靠海城市一样靠海吃海。千百年来,威海人在与海的抗争中,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起看看威海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秧歌

  闻名山东的乳山夏西火龙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海阳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负盛名。乳山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秧歌起源,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秧歌与插秧等农事有关,后来融入了抗洪、战争等诸多元素。秧歌是发展的,现代秧歌冠名"大"与"小",不能以起源早晚为依据。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是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兴趣。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乳山乡村最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盲人演唱组合,各村争相请艺,很受欢迎。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等。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扬抑顿挫,同调别韵,格外好听。有时候,也能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真是一人一台戏,饶有趣味。

  威海剪纸

  威海剪纸给人以拙中见灵、朴实清新的美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剪纸不仅是威海民间艺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渔家百姓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伴随着风俗习惯和婚嫁迎娶等特殊需要在民间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剪纸极其丰富和独具特色,妇女柔和端庄心灵手巧,剪纸蕴藏着女性的朴实与流畅,是山的阳刚之气与海的阴柔之魂的完美结合。剪纸题材多样,如"喜上眉梢"、"鸳鸯戏水"、"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盆"等,用来布置新房,庆贺大喜,岁末迎春,新婚嫁娶,生子得福,也用来美化生活,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剪纸可作窗花、墙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分为节日剪纸、礼俗仪式剪纸、日用剪纸等。

  海草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你走进威海荣成的沿海,会看到别具一格的的屋舍:在石块或砖混结构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沿海特色的民居——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世代以出海打渔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人们,便是这些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主人,他们勤劳质朴,在这片海域繁衍生存。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和突出。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为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

  威海樱桃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