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鸡毛毽的制作方法和材料
鸡毛毽
毽子也叫“毽儿”或者“鸡毛毽儿”,又写作“鞬子”。毽子的结构极为简单,通常是把一根或几根禽鸟的羽毛插在铜钱的方孔里,用皮条缚牢即成。也有的还要在铜钱下面垫一个小皮钱。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这里所说的毽儿,几乎与现在的结构完全相同,看来,古今毽子的变化并不大。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踢毽子时,只需把毽子往空中一抛,然后用脚内侧连续往上踢,不让它落地。此时既要保持身体平衡,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间完成踢的动作,技术到位,动作准确,毽子才能遂心着意。
由于这项活动经济实惠,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给人以顽强进取的信心,有些学校还把它列入体育比赛的项中。
需要的材料:
鸡毛(或其他羽毛)若干、铜钱(或者类似的金属垫片)、鹅毛管(也可用吸管代替)、小布头、胶皮垫、线等。

制作步骤:
1.将鸡毛的根儿插入鹅毛管里,直到鹅毛管被鸡毛根儿充满。(如果找不到鹅毛管,可用日常使用的稍硬一些的吸管代替)

2.将3到4枚铜钱或金属垫片穿到鹅毛管(或吸管)上。

3.铜钱穿过鹅毛管(或吸管)后,在距鸡毛根部4~5厘米左右的位置剪掉多余的鹅毛管(或吸管)。

4.再将鹅毛管(或吸管)的尾部竖直劈开2厘米左右。

5.将劈开的鹅毛管(或吸管)瓣分开,使之与铜钱底部紧贴,铜钱的上部从方孔露出2—3厘米。


6.在铜钱的底部垫上一片胶皮垫。

7.用布将底部包上,使鹅毛管(或吸管)垂直于铜钱并位于中心。

8.用棉线在鹅毛管(或吸管)与铜钱相交的根部紧紧地多缠绕几圈后扎结实。

就这样漂亮的毽子就做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