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圣诞节”,圣诞前夜,是为“平安夜”。

圣诞节是为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本来是基督教世界的节日,现在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节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庆祝圣诞节,节期从12月24日一直到次年的1月6日,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据《圣经》记载,未婚女玛丽亚由于“圣灵感孕”,在一个冬天的夜晚生下了耶稣,这一天也就成为“公元元年”,成为国际上通用的纪年法,即“公历”。耶稣生日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直到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才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因为这一天是传统的“农神节”,紧随“冬至”之后,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从农神节开始,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日照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赐予人们光明和温暖,为感谢太阳的恩赐,人们习惯在农神节时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向太阳行叩拜礼。定耶稣诞辰为农神节,表示耶稣的降生就是太阳再生。
平安夜的来历是什么?平安夜是怎么度过的?

虽然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但欢庆圣诞节却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圣诞夜的渐渐临近,街道、商店打扮起来,橱窗里摆上各种各样的圣诞礼品,五色彩灯拉成串,耶稣诞生图成了市场上的热门货。人们忙着采购礼品和食物,其中圣诞树是必不可少的。圣诞树一般用小松树或小柏树这类呈塔形的常青树,摆置在院子里,上面挂满五光十色的彩色灯泡,枝头上缀上金色和银色的闪光纸片,花花绿绿的拉花从树顶拉向四方。树上还挂着用棉花做成的雪花,各种精巧别致的小礼品点缀在树丛之中。

欢度圣诞从12月24日晚上的 “平安夜”正式开始。夜幕降临,教会要组织圣诗班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称为“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亮,大街小巷满是欢乐的气氛。

在圣诞歌声中,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圣诞礼品,互祝节日快乐,然后点燃一支支圣诞蜡烛围坐在一起,共进圣诞晚餐。这顿晚餐类似于中国除夕夜的团圆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频频举杯,欢歌笑语,沉浸在一种团圆、幸福、美满的气氛中。子夜时分,教堂响起悠扬的钟声,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庆祝耶稣降生,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当孩子们困倦地上床睡觉时,绝不会忘了把自己的鞋袜口朝上放在大壁炉旁,准备装上圣诞老人送的礼物。圣诞老人是基督教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传说他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个身穿大红袍,长着白胡子白眉毛的慈祥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都要从遥远的北方坐着鹿拉的雪橇驰来,从烟囱进入各家分送礼物,将礼物放进孩子们事先准备好的鞋袜里。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为增加节日气氛,很多人家还会请亲友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来到家里向孩子人祝贺节日,并把礼物分送给大家。

圣诞节就在平安夜的钟声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