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2012年是在5月5日。

我国自古以来,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将“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正是万物繁茂之际。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对农作物来说,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栽秧后要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突击采制。“立夏”时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在民间,每至“立夏”日,通常要吃金花菜,面衣(以糯米粉调水成浆状,拌以切细的金花菜,加糖、盐,下锅煎成,尝新蚕豆,称“见新”,同时吃烧酒,以咸鸭蛋、小黄鱼、海蛳(一种小螺蛳)等为下酒物。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