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现在则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今年是在8月2日。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传说,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到哥嫂虐待,只有老牛相伴。一天,老牛给牛郎透露了仙女们要来人间沐浴的秘密,牛郎按老牛的主意拿走了七仙女中最小的织女的衣裳,并恳求飞不走的织女留下来为妻。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并生下了一儿一女。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并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追到天上,眼看就要追到,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时间一长,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据说夜深人静之时,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脉脉情话呢。晴朗的夏夜,仰首望天,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中国情人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据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孩们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穿针乞七巧是主要节目,在汉代就已经相当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针绣工作是拙是巧。在杭州,女孩子们会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浮于水上。而妇人则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

由于七夕的浪漫特性,发展到现代,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爱情成了这一天重要的主题。爱情约会、烛光晚餐、玫瑰和巧克力,在中国年轻人中广泛流行,使得这一古老节日变得更加温馨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