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苗族锡绣

 
剑河苗族锡绣

  苗族锡绣是利用金属锡做成的刺绣工艺品,因其材料特殊,是有种独具风格的刺绣。苗族锡绣是堪称世界一绝的“绣中绝技”,纹样与色彩古老而又新奇,历史感与现代感兼具。2006年,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黔东南中部、清水江剑河段下游沿岸的观么、敏洞、南寨、南加四个乡镇的部分高山苗族村寨,千百年来隐匿着一个相对封闭的苗族支系部落,在这支部落中,女性服饰的特殊元素再现了农耕时期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求和向往。它们在刺绣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上与众不同。目前,是世界上仅存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刺绣种类。至今,这种工艺从脱棉、纺纱、织布、浆染到绣制成品等各个环节,仍沿袭使用传统的竹木质器械和手工技艺。近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但在这支苗族部落生存的各区域内,传统的生产方式、民俗、建筑和服饰,到处都展示着远古农耕文明的古老痕迹。

  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说,其历史久远,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据《苗族古歌》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今剑河县境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锡绣服饰是县境内十二种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从表象上看,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在材料的使用上,金属“锡”的使用与甲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2008年,我们在进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普查中,竟意外发现,早期苗族服饰上佩戴的银锁(胸饰),在《苗族古歌》传唱中,即是由冷兵器时期具有防御功能的护心镜结合苗族巫术的理念演变而来。锡绣文化独特而神秘,继1997年英国皇家艺术奖获得者夏丽丝女士率团至南寨乡柳富村考察后,美国、日本、英、法、荷兰等国专家学者纷至沓来,竞相收藏,以求探究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随后,中国美术馆也进行了收藏。

  特征: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这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当属绝无仅有。其视觉效果是在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苗族姑娘同时佩戴的银饰相辉映,更显熠熠生辉,其色彩高贵典雅;在纹饰上它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这一特征亦有别于当地其它传统苗绣及国内苏、湘、京、粤、蜀、瓯、顾绣品类所采用的具象图案,但却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图案相似;在色彩上,锡绣主体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虽在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但若将锡绣与色彩浓艳的中国其它传统刺绣品放在一起却有着鲜明的对比,锡绣色彩质朴而高贵。锡绣之于服饰,分三个部分,除夏装的背部饰件与上衣相缝贴且有自然悬垂的“雨滴线”外,前、后裙片皆是独立的饰片系于腰间,并覆盖在百褶裙上。前裙片宽约17.7厘米,长约44厘米,后裙片宽约19.5厘米,长约46厘米,背部饰件宽约17.2厘米,长约20厘米,雨滴线与饰件等宽,长41厘米以内。其中前裙片与后、背部饰片的区别在于:前裙片的整体效果是单纯的黑底银花,且图案略大;而后、背片图案略小兼有暗花。锡绣图案虽由看似相同的几何纹样构成,但其似有却无的(规律)连接分布中却有明确的象征和寓意,以最具典型的后裙片为例,图案中具有象征性的女儿纹、鱼纹、岭湾、鸡足、花簇、牛鞍、秤勾、小人头、老人头、木工弯尺、耙纹、山岭、屋脊等都寄寓了苗族女性最原始的生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