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在古代,交通不如现在这么方便,每一次离别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所以古人将离别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别重视送别。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古人送别的习俗:

  1、“祖饯”——先秦时期属“行祀礼”

  东汉郑玄注曰:“将行而饮酒,曰‘祖’”

  如果评诜古代最有名的“送别”,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无疑应名列前茅。有一年春天,王维在渭城客舍中设宴,请即将远行的元二喝酒,还写下了著名的离别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所谓“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在先秦时属“七祀”(或“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时人出行必不可缺。行祀礼是怎么形成的?据说与黄帝之子纍祖有关。纍祖远游时死于途中,于是人们为他举行了路祭活动,后来路祭逐渐流变为以饯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民俗,纍祖也变身为“行神”。

  “祖行”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驿馆内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称为“祖帐”,也称“祖饯”、“祖席”、“祖筵”等。这种送别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间特别盛行,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诗,记述的便是他为将去今江浙一带旅游的好友卢处士而搞的送别活动,时已“春草上高台”,张籍在驿站的楼上摆了一桌酒菜:“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风满驿楼潮欲来。”

  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诗记述的则是他当年离开南京时南京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其实,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刘禹锡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一诗,就是他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职而搞的送别活动:“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不只民间送别流行饯饮,皇家也这样。如唐朝,最有名的一场祖筵是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搞的,时兵部尚书张说要去西北(朔方)巡视边防,李隆基召集了朝中文武大臣都来与张说饯饮。唐徐知仁《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说的就是这件事:“北阙纡宸藻,南桥列祖筵。”

  2、“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

  《送别诗》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古人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