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气候变化和民间习俗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口市的日长约13小时,北京约15小时,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所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虽然“夏至”时日照时间最长,表明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但却还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地表热量此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因此降水非常重要,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和黄淮地区降水均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1000多年前人们对此时降雨的特点就有明确认识。“夏至”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如有夏旱,一般可望解除。华南东部此时也是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以后却常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所以应该利用此时的降雨抢蓄伏前雨水,以利后面抗旱。“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非常重要,以利灌浆。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棉花已经现蕾,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同时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夏至”时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著名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写的就是南方这种天气现象。
“夏至”吃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民间习惯,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以吃过水面为主。山东还有一些地方要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据说可治“苦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