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年代最久的观星台?明代"古观象台"简介
明代观星台“古观象台”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无数小眼睛”。你唱过这首儿歌吧,你喜欢看挂着小星星的天空吗?今天就讲一个500年前专门看星星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旁边,是一个高高的砖台,它就是明代时候建造的天文台。500年前的时候,这里只有一道城墙,它是最高的建筑,什么遮挡也没有,非常便于对天空的观测,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像现在,周围都是高楼大厦了。
明代建造这座高台的时候,称它为观星台,现在,我们叫它“古观象台”。明清时期,在观象台工作的人凝视着天空,要观测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落下,要寻找还没有名字的、也就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星星,要注意有没有异常的天象,要记录流星的位置,要观测日食月食??????要做的事真够多的。如果有了异常天象,就要赶忙整理出来,报告给皇帝。你还记得我讲过的铜壶滴漏吧,在观象台的边上专门有一个放置漏壶的房子,负责看管铜壶滴漏的人隔一会就要报一次时间,从这里发出的是当时最准确的时间。在明朝和清朝的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天文观测的中心,保持了不间断的天文观测记录,这里记录的大量数据对全世界的天文事业都有很大贡献。

观星台刚建成的时候,什么仪器也没有,全凭人用眼睛观测,慢慢才铸造了几件大型的铜仪器。到300多年前的时候,有几位懂天文的西方传教士来到北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他们根据欧洲的科学知识,重新铸造了几件天文仪器。




在100多年前,也就是1900年的时候,有关、法、德、意、美、日、奥、俄八个国家的侵略军,打进了北京城。这些强盗们在北京可是干了不少坏事,又杀人,又放火,还到处抢东西。其中,法国和德国的侵略者就抢到故观象台来了。这8件仪器和明朝的两件仪器,被这两个强盗平分了。法国侵略者将他们抢的5件仪器运进了法国驻华使馆,德国侵略者将他们抢的5件仪器,运回了德国柏林。你说,这些仪器是不是遭受了苦难。后来,在我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才吧这些仪器又归还给了中国,将这8件仪器重新布置在观象台上。明代那两件后来被迁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现在,如果你和爸爸、妈妈登上古观象台,能看到8件天文仪器,每件都差不多有两个人那么高,一身古铜色,可漂亮了。
给爸爸妈妈的话:古观象台简介
这座古观象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数量最多而又保存最完整的天文台。明清时期,在这座天文台上所观测、积累的各种天文资料,不仅在当时的天文研究上发挥了作用,而且对今后人们测定恒星位置及天体长期演化等研究工作,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由于是传教士按照欧洲的制度、结构而设计、铸造的,显示了欧洲古代天文学的面貌。很有意思的是如此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在欧洲已经极为罕见了,因此,它们也是研究世界天文学史的宝贵文物。
我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天文观测,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天文台,叫做“清台”。商代的天文台称为“神台”;周代将天文台称为灵台。在河南登封有一座测量日影的高台,人们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计算时间和节气,相传周公曾在那里主持过日影的测量。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筑有天文台,初名“清台”,后改称“灵台”。据记载,台上已有一些铜制的观测仪器。东汉的天文台建在洛阳南部,名为“灵台”。1974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偃师找到了这座天文台的遗址。通过发掘得知,这座天文台是用夯土筑成,遗存的台基高出地面8米多。据记载,当年常年在灵台进行观测的多达42人,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这座天文台工作过,台上放置的仪器中有他发明的地动仪。隋唐时期,不但在都城设立天文台,有时还在皇宫内设立观测台,由宫女、宦官等负责观测天象。宋代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先后建立了4个天文台,其中两个天文台使用同样的仪器观测,相互校正观测结果。
北京的天文台是从金朝开始的,金灭北宋后,从汴京将天文仪器运至北京,并建天文台。元朝建立后,在北京今天的建国门西侧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一批天文仪器。通过大规模精密观测,郭守敬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的数值,这同现在世界公认的数值仅差了26秒,表现了元代天文工作的卓越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