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节气"处暑"简介 "处暑"的气候变化 "处暑"的谚语
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我国传统二十节气之一的“处暑”。今年是在8月23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明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下降。但我国的幅员辽阔,根据气象学依大气温度划分,南方的季节比北方晚。因此,在江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份处暑之后炎热不减,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割,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因此有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下雨,五谷生芽”等说法。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南方有 “处暑下雨多灾害”、“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等谚语。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 “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根据处暑节气的雨、雷、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很多。如“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