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时,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今年是在12月7日。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此时雪往往下得很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隆冬季节,大陆已完全受蒙古冷高压控制,阿留申低压处于最稳定时期,东亚大槽槽底可达台湾以南地区,冷空气不断补充南移,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往往会降大雪甚至暴雪。
二十四节气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是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5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有“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的农谚。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豆、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损失。“大雪”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还多在8℃至 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所以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大雪”期间,华南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华南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这时,华南气候还多雾,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了“大雪”节,已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作三顿饭了。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对未来的天气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民间谚语对此也有形象的解释,如“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大雪不冻,惊蛰不开”,等等。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对天气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