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中秋节的民俗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今年是在9月8日。按照我们传统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月半”;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仪式,“中秋”一词也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但成为正式的节日却是唐朝初年的事情。《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因此中秋可能是我国古代 “秋报”的遗俗。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最主要的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等,算是有关中秋来源的民间解释。
古时,中秋之夜必祭月和拜月。设香案,摆祭品,月饼和西瓜必不可少。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享用。这种风俗源于北宋。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衣服,盛谷物插香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神保佑。
中秋之夜,家人一定要团聚在一起,人月双圆,这是“团圆节”的意思。与春节一样,外嫁的姑娘不能回家过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 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许多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正所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都表达了中秋之夜游子不能归家的痛苦。
八月十五吃月饼,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民俗了,其意义相当于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相沿成习。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为月饼之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芝麻、胡桃,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专事月饼生产的饼师,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饼时,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而出“月饼”,自此便有了月饼之名。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印在月饼上,使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发展到今天,月饼品种繁多,有京、津、广、苏、潮五大类,口味上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馅心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正所谓“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
中秋赏月、玩月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颇为盛行,南宋时也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又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比如江苏地区,妇女们多外出互访,结伴去佛寺尼庵,直玩到四更鸡鸣,称为“走月亮”。上海妇女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称为“走三桥”。中秋节,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特殊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习俗很多,形式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